一、指導思想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面向基礎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本科人才。
(二)樹立素質教育觀。體現以人為本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複合型本科人才.
(三)确立現代質量觀。依照質量興校、人才立校的辦學理念,吸收近年來國内外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果和成功經驗,充實到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過程中,促使學院整體教育質量長期穩步提升。
二、基本原則
(一)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
1、要處理好思想與業務、理論與實際、學習與健康等方面的關系,讓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2、重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3、要拓寬基礎學科的範圍和基礎教學的内涵,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及基本素質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構建起适應繼續教育、終身學習及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
4、要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生态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學科、專業交叉與融合,實現課程的有機結合,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要注意課程的前後相繼性,先修課程要為後續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保證課程設置的漸進性與合理性。
(三)整體優化的原則
1、要處理好專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确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标以及各層次間知識的銜接。
2、要整合課程設置,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适應的課程體系。要改變課程内容陳舊、分割過細和簡單拼湊的狀況,避免脫節和不必要的重複。要防止“因人設課”的情況出現。要優化課程結構,構建以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
3、要處理好課内教學與課外教學的關系,通過優化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等途徑,減少課内學時,加強課外指導,使課内與課外、校内與校外的教育活動形成有機整體。
4、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明确實踐教學目标,加強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豐富實踐教學的内容、方式和途徑。
(四)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要根據國家對本專業建設的要求,在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的基礎上,大力倡導在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并結合學校和地方實際,努力培育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專業。
(五)着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原則
1、要采取各種措施,通過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科學研究,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六)高度重視實踐環節的原則
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别要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
三、課程體系的構成與學分
(一)課程體系的構成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構成采取“平台+模塊”的形式。根據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性質和功用,将本專業教學計劃中的課程設置為三個平台,即公共基礎平台、學科基礎平台、專業基礎平台,保障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理念。在選修課中設置方向模塊課程,學生通過選修的方式選修某一模塊課程,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專業知識技能,體現人才培養的專業特征和個性要求。“平台+模塊”的具體結構見下表:
1、公共基礎平台:是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課程以及教師教育類公共課。是全校各專業必修課,由全校統一安排。
(1)思想政治理論課:按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文件精神設置。
(2)大學英語課:大學英語(必修)的教學目标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别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适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3)計算機基礎課程:為适應計算機技術和應用的迅速發展,計算機基礎教學應努力推進教學内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和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和教材建設,逐步推行教學内容和課程的模塊化、彈性化;推行标準化免修考試,積極探索在網絡上開展教學、答疑、作業、考核的新模式,确保計算機基礎教學上新台階。計算機基礎課的具體課程結構為“大學計算機基礎+VB/VFP/Access數據庫”的模式設計。
2、學科基礎平台課程:學科基礎課是該專業的學生均應修讀的學科課程。在設置學科基礎課時應包括:學科基礎課、學科核心課、跨學科課等。這一平台,主要是拓寬學生的專業基礎範圍,增強學生适應性。
3、專業基礎平台:主要指專業基礎課、必要的實踐環節等。專業基礎平台為該專業中各專業方向的學生均應修讀的課程,其課程設置圍繞教育部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規定的專業主要課程來設置。
4、專業方向模塊:其性質為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應既能緊貼社會,從社會需求出發,又能反映學生的志趣愛好和個性差異。本專業一般至少應設置兩個專業方向模塊,學生通過限定的選修方式,必須在兩個專業方向模塊中各選一門課程,并按要求修滿所選專業方向模塊規定學分,達到合格。
5、專業任選模塊:其為拓寬、深化專業方向類課程,包括各部分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一定量的交叉、跨專業課程。學生根據需要可在開設的專業任選模塊中選課,并應修滿所選專業任選模塊規定學分,達到合格。
6、素質拓展模塊。包括各類競賽、科技創新、就業導向課程、學術報告講座以及文化素質教育等選修課程。其中,可從各類競賽和科技創新、就業導向課程和學術報告講座三個模塊中選擇修滿4學分;文化素質選修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等教育類課程,學生應修滿6學分。。
7、實踐教學
(1)實踐教學主要内容。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方面,它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補充和拓展,旨在培養、訓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實習、社會實踐、公益勞動、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科學研究、第二課堂等。對于集中性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應以列表或其它形式單列,以突出和明确實踐教學。隐含在各門課程中的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應在教學計劃中明列,并提出相應的要求。
(2)實習環節。實習環節應按不同專業方向特點予以安排。每次實習應盡可能與理論教學、專業實踐相結合,按專業實習大綱實施。其中,教育見習、實習共有18周,教育實習原則上安排在第7或第8學期。
要積極進行校内外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積極開辟學校與社會雙向聯系和學生實踐鍛煉與服務社會的新渠道。
(3)科學研究。本專業應将科學研究納入教學要求,除畢業設計(論文)外,在前七學期中應安排1—2次學年論文或綜合設計之類的科研環節。
(4)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一般應在一個學期内完成。設計性實驗題目周數可安排略長一些,論文性題目一般安排在8周以上(含畢業實習或調研)。加強對學生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的選題、指導、成績評定及質量檢查等規範化建設,切實保證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學時、學分安排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課程總學分一般為:160—190學分。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入教學計劃中的各類平台課程的學分、學時、占總學時的總體要求如下表:
(三)畢業與學位
1、實行彈性學習年限,學制4年,學生在校學習可在3-6學年内完成學業。
2、品學兼優的本科生在修滿主修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最低學分後可提前畢業,提前畢業的學生,可以報考研究生或參加當年畢業生就業。
3、具有正式學籍的本科學生在允許學習年限内取得畢業資格準予畢業,已滿規定學習年限而未修滿規定學分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
4、學生取得本科畢業資格,并依據學士學位授予條例,可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為深化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進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構建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适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本科人才的需要,盡快實現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目标。根據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精神,結合我院實際,現對體育教育專業制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如下原則性意見。
一、指導思想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面向基礎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本科人才。
(二)樹立素質教育觀。體現以人為本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複合型本科人才.
(三)确立現代質量觀。依照質量興校、人才立校的辦學理念,吸收近年來國内外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果和成功經驗,充實到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過程中,促使學院整體教育質量長期穩步提升。
二、基本原則
(一)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
1、要處理好思想與業務、理論與實際、學習與健康等方面的關系,讓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2、重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3、要拓寬基礎學科的範圍和基礎教學的内涵,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及基本素質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構建起适應繼續教育、終身學習及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
4、要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生态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學科、專業交叉與融合,實現課程的有機結合,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要注意課程的前後相繼性,先修課程要為後續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保證課程設置的漸進性與合理性。
(三)整體優化的原則
1、要處理好專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确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标以及各層次間知識的銜接。
2、要整合課程設置,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适應的課程體系。要改變課程内容陳舊、分割過細和簡單拼湊的狀況,避免脫節和不必要的重複。要防止“因人設課”的情況出現。要優化課程結構,構建以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
3、要處理好課内教學與課外教學的關系,通過優化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等途徑,減少課内學時,加強課外指導,使課内與課外、校内與校外的教育活動形成有機整體。
4、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明确實踐教學目标,加強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豐富實踐教學的内容、方式和途徑。
(四)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要根據國家對本專業建設的要求,在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的基礎上,大力倡導在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并結合學校和地方實際,努力培育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專業。
(五)着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原則
1、要采取各種措施,通過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科學研究,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六)高度重視實踐環節的原則
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别要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
三、課程體系的構成與學分
(一)課程體系的構成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構成采取“平台+模塊”的形式。根據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性質和功用,将本專業教學計劃中的課程設置為三個平台,即公共基礎平台、學科基礎平台、專業基礎平台,保障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理念。在選修課中設置方向模塊課程,學生通過選修的方式選修某一模塊課程,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專業知識技能,體現人才培養的專業特征和個性要求。“平台+模塊”的具體結構見下表:
1、公共基礎平台:是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課程以及教師教育類公共課。是全校各專業必修課,由全校統一安排。
(1)思想政治理論課:按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文件精神設置。
(2)大學英語課:大學英語(必修)的教學目标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别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适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3)計算機基礎課程:為适應計算機技術和應用的迅速發展,計算機基礎教學應努力推進教學内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和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和教材建設,逐步推行教學内容和課程的模塊化、彈性化;推行标準化免修考試,積極探索在網絡上開展教學、答疑、作業、考核的新模式,确保計算機基礎教學上新台階。計算機基礎課的具體課程結構為“大學計算機基礎+VB/VFP/Access數據庫”的模式設計。
2、學科基礎平台課程:學科基礎課是該專業的學生均應修讀的學科課程。在設置學科基礎課時應包括:學科基礎課、學科核心課、跨學科課等。這一平台,主要是拓寬學生的專業基礎範圍,增強學生适應性。
3、專業基礎平台:主要指專業基礎課、必要的實踐環節等。專業基礎平台為該專業中各專業方向的學生均應修讀的課程,其課程設置圍繞教育部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規定的專業主要課程來設置。
4、專業方向模塊:其性質為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應既能緊貼社會,從社會需求出發,又能反映學生的志趣愛好和個性差異。本專業一般至少應設置兩個專業方向模塊,學生通過限定的選修方式,必須在兩個專業方向模塊中各選一門課程,并按要求修滿所選專業方向模塊規定學分,達到合格。
5、專業任選模塊:其為拓寬、深化專業方向類課程,包括各部分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一定量的交叉、跨專業課程。學生根據需要可在開設的專業任選模塊中選課,并應修滿所選專業任選模塊規定學分,達到合格。
6、素質拓展模塊。包括各類競賽、科技創新、就業導向課程、學術報告講座以及文化素質教育等選修課程。其中,可從各類競賽和科技創新、就業導向課程和學術報告講座三個模塊中選擇修滿4學分;文化素質選修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等教育類課程,學生應修滿6學分。。
7、實踐教學
(1)實踐教學主要内容。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方面,它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補充和拓展,旨在培養、訓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實習、社會實踐、公益勞動、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科學研究、第二課堂等。對于集中性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應以列表或其它形式單列,以突出和明确實踐教學。隐含在各門課程中的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應在教學計劃中明列,并提出相應的要求。
(2)實習環節。實習環節應按不同專業方向特點予以安排。每次實習應盡可能與理論教學、專業實踐相結合,按專業實習大綱實施。其中,教育見習、實習共有18周,教育實習原則上安排在第7或第8學期。
要積極進行校内外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積極開辟學校與社會雙向聯系和學生實踐鍛煉與服務社會的新渠道。
(3)科學研究。本專業應将科學研究納入教學要求,除畢業設計(論文)外,在前七學期中應安排1—2次學年論文或綜合設計之類的科研環節。
(4)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一般應在一個學期内完成。設計性實驗題目周數可安排略長一些,論文性題目一般安排在8周以上(含畢業實習或調研)。加強對學生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的選題、指導、成績評定及質量檢查等規範化建設,切實保證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學時、學分安排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課程總學分一般為:160—190學分。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入教學計劃中的各類平台課程的學分、學時、占總學時的總體要求如下表:
(三)畢業與學位
1、實行彈性學習年限,學制4年,學生在校學習可在3-6學年内完成學業。
2、品學兼優的本科生在修滿主修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最低學分後可提前畢業,提前畢業的學生,可以報考研究生或參加當年畢業生就業。
3、具有正式學籍的本科學生在允許學習年限内取得畢業資格準予畢業,已滿規定學習年限而未修滿規定學分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
4、學生取得本科畢業資格,并依據學士學位授予條例,可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相關附件: |